文字解读|《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4-2035年)》
一、出台背景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2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全面落实国、省关于美丽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依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导下,结合巴中实际制定出台《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主要目标
《规划》到2027年,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生态屏障持续夯实,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壮大,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多彩人文之韵充分彰显,美丽巴中建设初见成效。
《规划》到2035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效明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南城北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构建,新质生产力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大美画卷全面绘就,美丽巴中基本建成。
三、总体定位
市级:结合巴中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及《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各类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从生态、生产、生活角度定位: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老区样板、构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市、建设革命老区文旅融合和全龄康养胜地。
县(区):巴州区重点打造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恩阳区着力打造“两地三区”现代化新恩阳。南江县致力打造“两地三县一城”发展先行县。通江县锚定“一县三地”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地。平昌县全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建设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巴中经开区奋力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文旅示范区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内陆全龄康养胜地。
四、重点任务
《规划》从美丽空间、宜人环境、自然生态、绿色经济、美丽家园、巴蜀文化、政策集成等方面对巴中近期“美丽系列”建设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对2035年远期目标进行展望。
(一)构建区域联动分区多廊的美丽空间。一是彰显山水城市空间新魅力。构建“一屏两廊三带”生态修复总体格局,进一步优化布局城市山水空间,以巴河、恩阳河及两河支流为主线,结合城市周边水域和山体,构建秀美山水格局,彰显山水城市新魅力。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分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三是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任务,提高分区管控效能,筑牢渠江上游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四是建设可观可感美丽交通线。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等资源,鼓励县(区)积极开展美丽交通线建设,把“交通线”建设成可观可感的美丽“风景线”。
(二)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安全的秀美山川。一是守护蓝天白云纯净气质。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₃)协同控制,开展中心城区夏季O₃和冬季PM2.5污染管控专项行动。严格落实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污染防治管控措施,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及综合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和重点企业综合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二是维护河流水系健康生命。落地落实河(湖)长制“六大任务”,全面深化河(湖)长制“5+9”重点工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制度,开展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定期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持续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规范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三是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实施土壤环境控源治污,开展土壤污染家底“精准管控”行动,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及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精细化调查评估。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和调查。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四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开展毗邻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联合排查和环境应急演练。推进企业环境应急“一企一单一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一河一策一图”方案应用。重点开展涉放射源及一类放射性物品单位监管。
(三)共建生物多样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一是构建自然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一屏、一网、多点”生态保护和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强河湖湿地保护,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统筹布局绿化造林空间,开展以森林质量提升为主的国土绿化行动。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三是维护生物种类多样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完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严厉打击乱捕乱采滥猎、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培育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一是打造绿色低碳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围绕全市“5+2+3”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主导产业。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园,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循环园区,促进现代化美丽园区的建设。二是构筑现代高新特色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秦巴地区生态高效农牧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化。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三是做强文旅康养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文旅、旅居养老、康养建筑等产业,深入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打造旅居养老目的地。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现代化、绿色化文旅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构筑宜居宜游功能齐全的美丽城乡。一是建设“各具特色”美丽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构建由城市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风貌片区组成的景观系统。进一步强化供排水、生活垃圾、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强乡村风貌建设引导,保护传统村落原风原貌。三是创造“舒适和谐”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建设绿色便捷公共交通系统。构建绿色舒适的生活体系,构建“城市级绿道干线+片区绿道环线”的绿道结构。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
(六)传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一是续脉传承巴蜀千秋文明。深入挖掘红色遗址,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培育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加强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力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度研究巴中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凝练生态智慧和环保理念,提升生态文化内涵。二是蓬勃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巴中特有的红色文化、巴蜀文化、民间文化、自然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促进各类文化融合互动,串珠成链打造“四龛护城”文旅品牌。立足巴中独特文化资源,精雕文艺作品,铸就精品佳作,讲好巴中故事。三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提质增效和数字文化融合创新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成渝经济圈的优势,借力交流平台,充分展示巴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七)建立智慧前瞻科学高效的政策集成。一是绿色政策赋能,护航美丽巴中建设新篇章。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进优化财税政策供给体系,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二是强化机制创新,注入美丽巴中建设新动能。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强化科技合作创新机制。三是管理提质升级,描绘美丽巴中建设新蓝图。构建数智创新系统;推动管理政策全面革新优化;提升区域共治多元联动能力。